伴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而发展的海上运输,是在近代从国际贸易中分离出来,并受国际贸易和航海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历史资料证明,公元前7000年在地中海地区已有繁荣的航运。那时的港口只不过是在河流、湖泊区域,选择岸坡合适、水流缓慢、避风条件好、水面静稳之处,可以靠系船舶;海港更需要利用**隐避的海湾或河口辟为港口,便于系泊船舶,这样,船舶可以躲避风浪,等待有利的风向和天气。当时,由于船舶的尺度小,吃水也很小,数量也不多,同时客、货运量不大,因此,对装卸速度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随着奴隶制诞生而伴生的国际贸易,主要商品是奴隶和奢侈品,因而当时贸易中心的地理分布都在强大的奴隶制国家都市及其殖民地。在西方首先是腓尼基和迦太基,然后转到古希腊和古罗马,贸易中心一直在地中海沿岸。古代腓尼基的疆域,大体上相当于现代的黎巴嫩,由于其地处两巴和地中海的世界海陆要冲上,天津到吉林的物流专线,非常有利于发展商业和航海活动。公元前3000年出现了腓尼基的城市国家。腓尼基人是古代出色的商业民族,他们经营木材、酒、染料等,而且大量贩卖奴隶。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海岸、萨丁岛和西西里岛,非洲北海岸建造了较古老的港口(季尔港和西顿港)。
迦太基是公元前900年腓尼基在北非沿岸建立的殖民地,当时也成了地中海沿岸地区的贸易中心。与此同时,在尼罗河三角洲产生了阿—乌尔海港,以后在该地建立了亚历山大港。在古希腊时代,海上运输及港口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克诺索斯港和麦萨腊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扩大交通和贸易。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帝国征服地中海沿岸之后,势力抵达红海与波斯湾,便以亚历山大港为基地,积极开拓对东方的海上贸易。罗马商船大举进入印度洋,据说在奥古斯都时代,每年有120艘商船从红海起航,前往印度,采购东方各国商品。而中国汉朝则早已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开辟了对印度的海上交通航线,到公元1世纪,汉朝商人更是频频抵达南印度。几乎与此同时,南亚的文明古国印度也在加强在海外,尤其在东南亚的商业扩张。从1世纪开始,印度商人大批向东方航行,来到东南亚和中国。中国、罗马和印度三大势力在印度洋的汇合,使东西方海上交通和贸易**繁忙起来。
在罗马帝国时期建造的安季乌姆港,图姆—采利港,证明了罗马人具有高度的技术文化和工程艺术,这里首先建成垂直断面的防护建筑物。而按照总体布置,这些港口与现代港口相似。
文艺复兴时代,物流专线,随着贸易和航运的高度发展,在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地建造了港口。
从中国港口物流的现实可以得出三个基本结论
1.中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11万公里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
2.2003年,大陆沿海港口与内河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吨与6.5亿吨,比2002年增长18.6%和14.7%,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八大港口货物吞吐量**过亿吨,加上中国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过3亿吨,成为世界*三大港。
3.大陆集装箱吞吐量强劲增长,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天津到宁波的物流专线,比2002年增长31%,其中上海、深圳港完成1128亿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列世界集装箱大港*三和*四。中国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
4.港口下放和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天津到南昌的物流专线,地方抓住机遇,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新战略。
5.加入WTO,加快了港口国际化、市场化进程,2003年,出台了《*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成为我国港口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港口法制建设上了新台阶,港口管理步入了以法行政、以法的历史新阶段;将推动港口经济市场化的良性发展,促进港口管理加速与国际接轨。
6.按“十五”规划,大陆将建设16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4万吨,其中集装箱泊位69个,新增能力1940万标箱;新建大型和矿石接卸泊位各3个,新增能力各3000万吨;新建与改造内河泊位200个,新增吞吐能力2500万吨。2003年,完成港口投资206亿,同比增长48.8%,沿海港完成中级以上泊位45个,其中深水泊位36个,新增吞吐能力8220万吨。
7.按2010、2020中长期港口发展规划,对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和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区域经济的港口货源进行整合,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加快建设20个枢纽港,提高码头泊位大型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快增深长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使港口成为综输的核心枢纽。
8.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
9.主要依托港口与航空港设立的保税区进出口贸易与物流快步增长。到2003年,已设立保税区15个,封关面积43万平方公里,2003年实现进出口货物总值527.8亿美元,增长66%,其中出口185.44亿美元,增长59.7%;进口342.36亿美元,增长69.6%;仓储物流企业进出口总值达到262.12亿美元,增长108.2%;保税区货运总量达1596.28万吨,增长81.6%。保税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较和具有幅射带动作用的重要功能区,并已进入扩区发展的新阶段。